2010年本科一毛泽东思想概论
2010-06-09 16:10: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在党的(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六届六中全会 D.六届七中全会
2.邓小平理论围绕的主题是( )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
D.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
A.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B.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C.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D.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5.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 )
A.前提和基础 B.途径和方法
C.实质 D.验证条件和目的
6.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
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B.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C.土地革命、党的建设、群众路线 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
7.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包含两个联盟,其中作为统一战线基础的联盟是:( )
A.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
B.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者的联盟
C.工人阶级同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D.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8.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 )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A.土地改革阶段
B.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C.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D.国内革命战争阶段
9.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是在( )
A.20世纪70年代末 B.20世纪80年代初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二大
10.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四中全会
C.十一届六中全会 D.十二大
11.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是在党的(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五大 D.十七大
1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表明,我们的立国之本是( )
A.四项基本原则 B.改革开放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3.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 )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C.生产力 D.阶级斗争
14.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
A.提高生产力水平 B.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C.公有资产占优势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5.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 )
A.教育问题 B.人口问题
C.“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D.“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16.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 )的目标
A.政社合一的经营体制 B.经济体制改革
C.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D.行政体制改革
17.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和占有的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收入属于( )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D.按资分配
1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
A.农业、农民、农家问题 B.农业、农村、农行问题
C.农民、农业、农化问题 D.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19.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就是( )
A.环境友好型社会 B.节约建设型社会
C.资源节约型社会 D.物质节约型社会
2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 )
A.实行民主集中制 B.人民当家作主
C.一种国家制度 D.无产阶级专政
21.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 ),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
A.专政实体 B.国家体制
C.阶级性质 D.阶级社会
2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 )
A.客观现实形式 B.社会主义制度
C.最高实现形式 D.阶级社会制度
23.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在( )
A.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B.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C.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D.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24.在下列对人权和国家主权二者关系的认识中,正确的说法是( )
A.人权高于主权 B.人权与主权是相互对立的
C.人权是主权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 D.没有主权也就谈不上人权
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6.( )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哲学社会科学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对台政策上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
A.首次提出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B.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代替“解放台湾”的思想
C.首次提出将一国两制确定为基本国策
D.首次提出加强经贸往来
28.“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
A.一个中国 B.港澳台高度自治
C.国家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D.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29.威胁世界和平与主要根源是( )
A.宗教问题和领土争端 B.恐怖主义和民族矛盾
C.贫富差距和地区冲突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0.中国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是(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新的社会阶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中国农村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著作是(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井冈山的斗争》 D.《新民主主义论》
33.“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
A.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B.是对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C.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D.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34.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邓小平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具体是( )
A.技术的窗口 B.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
3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 B.三是在宏观调控上
C.二是在分配制度上 D.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6.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 )
A.是我国的政体 B.最高权力机关
C.最高司法机关 D.根本政治制度
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 )
A.思想道德建设 B.民主法制建设
C.和谐社会建设 D.教育科学
38.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思想。有:( )
A.和为贵
B.兼相爱、爱无差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9.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有( )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
D.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40.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
A.高度重视 B.维护祖国统一
C.反对民族分裂 D.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C 2B 3C 4C 5B 6D 7A 8C 9B 10C
11A 12A 13A 14B 15C 16B 17B 18D 19C 20B
21C 22C 23A 24D 25A 26B 27B 28C 29D 3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ABCD 32BC 33ABC 34BCD 35ABC
36AD 37AD 38ABD 39ABC 40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