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本一《大学语文》复习题纲
2010-05-31 16:29:36
一、 填 空: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
2、(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
4、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
5、( ),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6、仰天大笑出门去,( )。
7、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中间小谢又清发。
8、抽刀断水水更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9、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
10、丛菊两开他日泪,( )。
11、( ),不尽长江滚滚来。
12、( ),百年多病独登台。
13、( ),六宫粉黛无颜色。
14、( ),夜雨闻铃肠断声。
15、( ),两处茫茫皆不见。
16、玉容寂寞泪阑干,( )。
17、( ),在地愿为连理枝。
18、( ),蜡炬成灰泪始干。
19、庄生晓梦迷蝴蝶,( )。
20、( ),蓝田日暖玉生烟。
2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
22、山重水复疑无路,( )。
25、( ),到黄昏、点点滴滴。
26、春且住,见说道,( ),怨春不语。
27、春江潮水连海平,( )。
28、( ),江春入旧年。
29、风兼残雪起,( )。
30、( ),人迹板桥霜。
二、 完成下列对联:
1、养天地正气 ( )
2、远看山有色 ( )
3、一帆云作伴 ( )
4、格超梅以上 ( )
5、路遥知马力 ( )
6、处世当克己短( )
7、立定脚跟做事( )
8、静坐常思己过( )
9、安能尽如人意( )
10、( )褒贬自有春秋
11、计利当计天下利( )
12、虚心竹有低头叶( )
13、人情历久秋云厚( )
14、未出土时先有节( )
15、( )成如容易却艰辛
16、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
17、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 )
18、做两件利国利民之事( )
1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20、讳疾忌医,总嫌苦口良药( )
21、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
22、(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3、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
24、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 )
2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三、 翻 译:
1、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朋友正直,朋友诚信,朋友博闻多见,这是有益的;朋友装模作样,朋友逢迎谄媚,朋友花言巧语,这是有害的。”)
2、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把用礼乐节制自己作为快乐,把赞扬别人的长处作为快乐,把多交贤良的朋友作为快乐,这是有益的。把喜欢骄纵放肆作为快乐,把喜欢纵情游荡作为快乐,把喜欢宴饮纵欲作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3、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说:“陪着君子说话容易出现三种过失:没有轮到自己说时就先说了,这是急躁;该自己说话时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对方脸色便轻率开口说话,这叫睁眼瞎子。”)
4、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语。小人不懂得天命,因此不怕它,不尊重在高位的人,对圣人的言行也进行戏侮。”)
5、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经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经历了困境知道要学的,是再次一等的人;经历了困难仍然不学的,这样的人就是下等人了。”)
6、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要想一想是不是看清楚了,听的时候要想一想是不是听明白了,脸色要想一想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严肃庄重,说话要想一想是否忠信,做事要想一想是否虔敬,有疑难要想一想是否发问,发怒了要考虑是否有后患,看见有所得要想一想是否合乎道义。”)
四、曹雪芹《红楼梦》“判词”研究。
见《大学语文》教材:P229—P231。
五、问答题:
1、《诗经•周南•关雎》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1)采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孔颖达《毛诗正义》云:“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关雎》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以荇菜之“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2)该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联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是双声也是叠韵。用它们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3)用韵方面,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如鸠、洲、逑叶韵,属幽部;流、求叶韵,也属幽部;得、服、侧叶韵,属职部;采、友叶韵,属之部;芼、乐叶韵,属宵部。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的谐韵形式。而且全诗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4)四字一句,且重章叠句,如第二节、第四节、第五节只有个别字词的变化,便于咏唱,代表了中国早期诗歌的典范。
2、试以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为例,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征。
(1)结构大起大落而又一气呵成。本诗写的是“今日”饯别,但不泥于题目,却以“今日”为中心,前由“昨日”遥遥领起,末以“明朝”迢迢而去。在这一主脉中,又间以两处似断而续的跳跃。“长风”两句入题,突如其来,是以景物的感召,空间运神,由抑而扬。“欲上青天”后,戛然而断,却是借醉中人意态,落到更深的愁苦中去。扬而又抑后,更从第二次的低谷中振起,发为“明朝”之高唱,便有一种冲决一切的气魄。
(2)诗人又在愁思中运用一系列亮色调的意象,“长风万里”、“高楼”,仙气氤氲的蓬莱,“清新秀发”的“小谢”,乃至一洗无垢的清天明月。这就使愁思中流荡着一股清越之气。
(3)诗歌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开头两句,直如散文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该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3、谈谈你对白居易《长恨歌》一诗主题的理解。
(1)历来对《长恨歌》一诗的主旨理解多有歧见,大体有如下几种说法:隐事说、讽喻说、爱情说、讽喻与爱情双重主题说、感伤说。
(2)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大致可分四节:
a、 写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宠幸;
b、 写变乱爆发,贵妃殒命,玄宗伤痛不已。
c、 写李重归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d、 写杨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
全诗对李杨情事的描述,虽依据一定的史实与传说,但已融进了作者的艺术想象和思想感情,因而具有浪漫的传奇色彩和浓郁的抒情气氛。
(3)诗歌叙述的是一出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对李早先的耽乐误国,作者不无讥刺。对李、杨后来的生死相隔,作者怀有怜悯。对李、杨不顾人天阻隔,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深情,作者则深表同情。尽管此诗内容也有所“讥刺”,但基调显然还是同情与激赏。
4、试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1)本诗情节曲折生动,这既归因于李、杨情事本身的离奇,也缘自诗人的精心构撰。按理,至贵妃身死,悲剧已完成,而诗人却匠心独运,大肆铺写玄宗幸蜀途中、还京路上及回长安后对杨的苦苦思念,流丽细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情感活动,推动情节继续深入发展,这不仅生发出整个第四段的一系列情节,使诗作波澜再起,生面别开,而且还在皇帝和贵妃身上写出了他们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感情,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主题。
(2)诗人笔触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如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写玄宗从傍晚到入夜、到夜深、到黎明、到清晨的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再如第四段“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诸句写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诗人极力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又充分发挥艺术想象,故写得颇合情理。
(3)本诗叙事有致,张弛自如;抒情深挚,缠绵细腻;章法上下贯通,前后勾连;语言优美明丽,自然流畅;运用对偶、排比、顶针等修辞手法娴熟圆美。这些艺术上的特长,会同前述种种,使此诗被后人奉为古代长篇歌行中的绝唱。
5、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在艺术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1)巧妙而自然地用铺叙的艺术手法,把日常生活加以突出概括,大气包举,别无枝蔓,于秋天一日之内,逐件事一一说来,通过写残秋的景色作为衬托,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的哀愁。直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
(2)曲调有所创新。原来的《声声慢》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比较徐缓,而该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因而变哀婉为凄厉。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
(3)词作又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体现了倚声家不假雕饰的本色。
6、谈谈新月诗派所提倡的“三美”主张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1)“三美”主张是闻一多所提出的新月派“新格律诗”的外在美学原则,即绘画美、建筑美与音乐美,它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2)绘画美:即辞藻的华丽、用词的雅洁,以及意象的优美,并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若干意象列举(略),诗作中任一节分析(略)。
(3)建筑美:即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全诗共七节,第一节与第七节有所呼应,每节四句,甚为匀称,在诗行的排列上第二句与第一句、第四句与第三句相比,均后退一格,以显示出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建筑的美感。具体到诗歌的每一句,又都由三个音尺构成,在形式上非常整齐,但并不刻板,有的音尺是一个字,有的音尺是二个字,而有的音尺则是三个字,极尽变化之能事。
(4)音乐美:诗作每一节均保留了偶句入韵的特点,但不断换韵,使韵律在和谐中有颇具流动之美。特别是全诗的节奏随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形成抑扬起伏的旋律,极富于音乐性。
7、试分析戴望舒《雨巷》的艺术特征。
(1)全诗音节优美,诗行不断蝉联和复沓,造成回环连绵的效果,韵味无穷。
(2)诗绪飘忽,加深了诗歌的孤独感和悲剧感。
(3)象征手法的使用,使诗歌主旨呈现多义性。
(4)把东方传统意象与西方现代派诗绪相互融合,又使之融汇于现代派诗歌艺术,即想象与象征相结合,使读者在象征性意象中去驰骋想象,去体验那种朦胧而幽深的感受。
8、谈谈沈从文小说《丈夫》的叙事技巧。
(1)着力于背景刻画。从“落了春雨”到“也总有一部分归他”居然有两千多字来进入故事,像是说书人前面的楔子。它还有补充后面故事的作用。对于京派小说家来说,背景即人,是有意为之的。
(2)在客观平静的叙事语态中,注意视点的变化。如从丈夫的眼光打量水保,由水保角度观察丈夫,有巧妙的安排。
(3)剪裁得当,详略有味。叙述细腻处,什么节目也不放过,而该留空白的地方就留空白。丈夫在水保面前流露自然人性,写得很细。丈夫扔下钱不要,哭了,这哭要由五多去感受,才会五味俱全。不善于表达的农夫有了琐细的心理活动,用山歌来暗示,《孟姜女哭长城》、《娘送女》、《秋胡三戏结发妻》,每一个曲目出现的时机,也都大有文章。
(4)结尾干净利落。水保第二天来请客,两夫妇一早已走了,戛然而止,这中间经过些什么事情,完全不坐实,而让你去填补。
六、作 文
略。